擴內需穩外需實現良性循環
——透視2025上半年經濟社會發展新態勢系列評論(五)
當前,國際環境復雜多變,不穩定不確定因素增多,地緣政治風險上升,貿易保護主義加劇,尤其是美國政府對多國大幅加征關稅,嚴重影響國際經貿秩序。在這一背景下,處理擴內需與穩外需的關系,核心是形成“以內促外、以外強內”的良性循環。
內需是拉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引擎,也是經濟發展的“壓艙石”“穩定器”。我國有14多億人口,其中4億以上為中等收入人群,形成了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國內大市場,擁有超大規模市場優勢,足以支撐經濟實現“以內循環為主體”,減少對外部環境的過度依賴。
外需是拉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,也是產業升級的“催化劑”“助推器”。外需尤其是高端產品出口、技術密集型服務出口,不僅能帶動就業,更能通過參與全球競爭倒逼國內產業提升技術水平、質量標準和品牌競爭力,如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通過出口,倒逼技術、安全標準升級,反哺國內市場。
近年來,我國通過提高居民收入、完善社會保障體系、促進消費升級等措施,不斷增強內需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。特別是在全球經濟不確定性增加的背景下,擴大內需有助于增強經濟韌性,減少外部沖擊的影響。
改革開放以來,對外貿易和外資引進為我國經濟增長提供了強勁動力。“十四五”期間,我國貨物貿易規模連續跨過5萬億美元、6萬億美元兩個大的臺階,2024年達到6.16萬億美元,比“十三五”末的2020年增長32.4%,連續8年穩居全球第一。截至2024年底,外商累計在華投資設立的企業超過123.9萬家,實際使用外資20.6萬億元人民幣。通過積極吸引和利用外資引進了資金、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,推動了各地經濟發展、稅收增加,提供了大量就業崗位,提升了居民生活水平,豐富了商品和服務供給。
處理內需與外需的關系,需要立足中國國情,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,以高質量發展為導向,構建兩者相互促進協同發展的良性互動格局。
要堅定不移擴大內需,增強內需對經濟增長的拉動力。通過多渠道增加居民收入,縮小收入分配差距,擴大消費的根基,持續釋放消費潛力,推動消費升級,使消費成為經濟增長的主要引擎。同時,優化投資結構,加大對基礎設施、戰略性新興產業、民生保障等領域的有效投資,發揮投資對優化供給結構的關鍵作用,形成消費和投資雙輪驅動的內需增長格局。
要更高水平擴大對外開放,提升外需對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。開放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動力,是世界繁榮發展的必由之路。堅持實施更大范圍、更寬領域、更深層次的對外開放,穩定外貿基本盤,推動外貿創新發展,優化出口商品結構,提升出口產品的附加值和技術含量。同時,積極有效利用外資,鼓勵外資投向高端制造、現代服務、節能環保等領域,引進先進技術、管理經驗和高素質人才。通過參與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合作,在開放中提升中國經濟的競爭力和影響力,使外需更好地服務于國內產業升級和經濟高質量發展。
要促進內需和外需的良性互動。內需和外需不是相互對立、相互替代的關系,而是相互補充、相互促進的有機整體。構建國內統一大市場,暢通國內大循環,為鏈接全球優質資源、促進內外需聯動提供堅實基礎。同時,積極推動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,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、兩種資源,實現更加強勁、更可持續的發展。
在當前復雜多變的國際形勢下,要更加注重擴大內需,以國內的確定性應對國際的不確定性。但同時也不能忽視外需,要努力穩定和拓展外需市場。通過加強經濟政策統籌協調,形成有利于內需和外需相互促進、協同發展的環境,確保經濟在內外需的協同拉動下,持續健康穩定發展。(田新元)